轴承清洁度对轴承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。轴承清洁度的下降会造成润滑剂的润滑、防锈、抗磨、极压等性能的下降甚至丧失,增加轴承磨损和点蚀的概率,严重影响轴承的振动噪音和寿命可靠性等使用性能。实践证明,滚动轴承的损坏约有70%是由于轴承的污染造成的。因此,轴承清洁度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轴承的使用性能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中国轴承行业开展了轴承清洁度测试研究工作,并且负责起草了ZQ11-1985轴承行业技术标准。1993年修订为JB/T7050-1993,自JB/T7050-1993实施十多年来,对低噪音、高品质轴承的生产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,提高了轴承生产企业对清洁度的认识,改善了轴承清洁度的整体水平,更好地满足了轴承用风设施,保证检测室通风透气。同时由于化学试剂挥发易燃,特别严禁明火。清洁度检测过程中,多次清洗过的轴承已经丧失防锈能力,因此要控制检测室中的温湿度,一般应配置去湿机和空调等。
仪器是清洁度检测的根本保证,除了配置满足条件的超声波清洗机、恒温干燥箱、吸滤器、称量瓶、离心机等,关键还要配备高精度的分析天平(精度在0.1mg以上)和合适材质的高质量的滤膜等。因为天平精度和滤膜精度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,同时滤膜的材质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和误差。具体可参考JB/T7050-2005表1和相关标准的要求。
2005版标准是在199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,修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。
4.1清洁度定义
2005版标准将轴承清洁度定义为经油封、包装后的成品轴承中(非一次性润滑轴承,包括包装物粘于轴承上的)污物的含量,以平均每套轴承含污量(mg/套)予以评定。而1993版标准则定义为经有效清洗后,对仍残留在轴承成品中污物的控制指标。这两个定义有两个明显的不同,一是前者明确指出清洁度检测的目标是“经油封、包装后的成品轴承”,而后者则侧重于生产加工环节清洁度的控制,未明确包含油封和包装环节;二是前者指出“非一次性润滑轴承,包括包装物粘于轴承上的污物”也为清洁度评定范围之内,后者则未包含该环节。可以看出,前者定义是从轴承用户角度提出清洁度的控制要求,后者仅对轴承制造企业清洗前的各环节提出清洁度的要求,对于非一次性润滑轴承来言,由于大多采用油润滑,因此粘附在轴承外表面的污物仍然会影响轴承的使用性能,所以应该在评定范围之内。另外,有专家提出以“轴承洁净度”概念代替“轴承清洁度”,引起一些争议。经过广泛征求意见,以仍沿用“轴承清洁度”为宜。
4.2增加了特殊润滑脂的处理方法
近年来随着润滑脂技术的改进,各种新型的润滑脂层出不穷,常规的润滑脂溶解剂不可能将这些润滑脂完全溶解,因此参照日本某公司的做法,采用专用分离剂将润滑脂和杂质分离,然后测出稠化剂以外的杂质。其检测流程如图1所示。
4.3轴承清洁度控制指标
首先是清洁度等级的分级依据由原来的“公差等级”改为“振动组别”。这是因为轴承的公差等级与清洁度没有直接的联系,而轴承振动噪音与清洁度有较大的关联性,因此2005版标准采用“振动组别”作为清洁度等级划分的依据。另外,清洁度指标的划分由1993版标准的“直径系列”改变为“尺寸系列”,这是考虑到同一类型的轴承清洁度不仅与轴承的直径系列有关,还与轴承的宽度等其他尺寸有关。
4.4清洁度指标的细化
对外径在30mm以下的轴承清洁度控制指标进行了细化,并以28mm为界限,主要是因为随着办公、家电等行业的发展,对微小型轴承噪音或异常声的要求越来越高,微小型轴承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,这就需要对其清洁度进行严格的控制,而1993版标准对外径30mm以下的轴承均笼统地采用同一控制指标。
4.5不同程度地加严了轴承清洁度的控制指标
自1993版标准实施以来,轴承的清洁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,检测结果表明,部分企业轴承产品的清洁度已达到1993版标准控制指标的1/3以下。同时家用电器行业对电机用轴承等的振动噪音要求越来越高,按1993版标准的控制指标已无法满足需要,因此,2005版标准将清洁度的控制指标进行不同程度的加严,其中深沟球轴承加严的比例幅度最大,圆锥和圆柱轴承次之,如表1所示。
Powered by H.J.Unkel Copyright © 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